04:10 2023/06/07 工商時報 馮建棨
資料來源:2023/06/07
中時新聞網 工商時報 馮建棨
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230607000124-260202?chdtv
氣候變遷署籌備處主任蔡玲儀6日表示,目前國內碳權需求分為兩大類,分別是環評法規要求增量抵減、或是企業因ESG永續推動等原因等自願推動碳中和。在國內環評要求增量抵減下,目前已經有竹科寶山一期二期擴建等每年需要37萬噸、中科擴建二期需要34萬噸,未來還有經濟部設立產業園區同樣也需要進行增量抵減。
在碳權交易逐漸成形下,未來國內對於碳權需求也會與日俱增。蔡玲儀解釋,未來台灣碳權交易所會分為國內減量額度及國際減量額度兩種,其中國內自願減量、抵換專案碳權,會因國內初期需求大,且有環評抵換需求,因此國內減量額度會限制僅能在國內交易,並提供抵換需求者合理價格取得碳權,並且避免囤貨炒高碳價。
至於碳權交易所也會進行國際減量額度的交易,是用於產業實現自身減碳目的,碳權交易所會提供國際品質可靠、且會有相關單位把關的碳權,避免碳權重複交易的情況。
另外同步於台灣碳權交易所外,環保署也續推媒合交易平台,環保署說,這些碳權來自於民眾汰舊燃油汽車機車換購電動汽機車等,是專門為了讓有環評需求的開發單位能取得穩定且價格合理的碳權。